位置:首页 >> 历届嘉宾
丁丁

丁丁,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副主任

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绿色低碳转型,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2023年1月10日,以“‘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合作新格局、新机遇、新未来”为主题的“2022‘一带一路’经济与环境合作论坛”在北京隆重召开,论坛由中华环保联合会主办,中华环保联合会“一带一路”生态产业合作工作委员会、北京世环生态科技发展研究院、大运长河生态文化中心承办。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副主任丁丁出席了本次论坛并做主题发言。

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副主任 丁丁

一、疫后经济绿色复苏成为全球共识

2022年4月,气候变化与环境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10-2019年全球温室气体年平均排放量处于人类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但增长速度已经放缓。报告强调,不立即在所有部门进行深度减排,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就将毫无可能。

古特雷斯强调,这份报告的发布正值全球局势动荡不安之际,不平等状况空前严重。人类能否实现将气温升幅限制在1.5度以内的承诺,将取决于各国现在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在气候行动倒退的情况下,可再生能源的努力现在必须增加两倍。

二、中国贡献绿色方案

建设绿色丝绸之路顺应了国际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的潮流与趋势,也适应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在理念、原则和目标方面高度契合、相辅相成,被国际社会认可为推动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解决方案之一。

绿色能源是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重点合作领域。积极参与引领全球气候和环境治理,广泛开展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海洋环境治理等生态环保国际合作。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绿色发展政策沟通,加强减污降碳政策、标准联通,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应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金融、气候投融资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加强减污降碳国际经验交流,为实现2030年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三、“一带一路”低碳发展机遇与挑战

共建国家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潜力巨大,截至2022年3月,提出净零排放目标的共建“一带一路”国家98个,较全球已提出净零排放目标的137个国家和地区,占比71.5%;较150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占比65.3%。以东盟为例:东盟国家未来电力需求巨大,可再生能源具有较大发展空间,东盟整体以及东南亚各国均制定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目标;可再生电力投资逐渐增多,水电成为主要领域。中国在东南亚电力投资呈上升趋势,过往投资以化石能源和水电为主,近年来投资清洁化趋势明显,尤其在光伏领域。

发展中国家低碳转型国际合作趋向渐好,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宣布停止新建海外煤电项目,同年发布《“一带一路”绿色能源合作青岛倡议》未来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绿色能源合作将成为区域能源合作的重点;2022年,包含东盟各国及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的15国签订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启动;2022年,G20峰会上,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牵头与印度尼西亚建立了公正能源转型伙伴关系。以与中国可再生能源合作为例:中国可持续能源利用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是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和设备制造国。2020年,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投资中可再生能源占比首次超过化石能源,在光伏、风电、水电、热能等领域已与100多个国家开展合作,积极帮助有需要的国家和地区推广应用先进绿色能源技术。

欧洲局地冲突带来能源转型压力,全球面临能源危机,传统能源有抬头趋势。受欧洲局地冲突影响,全球能源市场动荡,能源贸易风险加剧,全球能源供给受严重冲击。短期来看,冲突推动能源价格大幅上涨。长期来看,冲突可能会影响全球气候进程和能源格局。

共建国家环境和气候条件差异较大、生态环境总体敏感、绿色增长机遇不足。GGGI于2019年10月发布绿色增长指数,结果显示:在评估的115个国家中,只有不到25%的国家接近绿色增长目标;超过25%的国家得分很低。实现绿色增长需要更多努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得分不高的居多】

绿色发展进程仍然落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部分国家环境管理要求较低,低碳转型动力不足。许多共建国家仍将经济迅速发展作为当务之急,绿色发展问题并不急迫,绿色发展理念尚未得到充分重视或仅处于初期阶段。例如,东盟国家提交的NDC力度有限,接近一半的国家尚未提出碳中和的目标。

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生态环境和气候领域争议和分歧仍然较大。全球经济下滑态势加剧,各国在生态环保和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分歧仍然较大,绿色发展资金缺口巨大。联合国环境署《2021年适应差距报告》认为,新冠肺炎疫情直接影响了全球对气候变化适应的规划和资金支持,而目前,发达国家承诺支持发展中国家的资金中,只有20%用于气候适应领域。

四、支持发展中国家低碳发展合作建议

推动发展中国家绿色化进程。中国应当发挥可持续发展的主观能动性和决策自主性,不以国际局势变动为转移持续推进产业经济绿色化进程。

推动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关注减碳与经济增长、能源安全、能耗强度、减煤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推动绿色发展战略对接。发挥“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和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等国际化平台作用,与共建国家建立对话与合作机制,分享中国低碳转型发展的最佳实践,提供因地制宜的低碳转型规划方案。

强化绿色技术创新驱动。大力推动清洁能源技术创新、发展和转移,加强与共建国家清洁能源投资与贸易合作,积极支持共建国家电网升级,促进跨国电网互联互通,推动更多清洁能源整合。

促进供应链国际合作。采取务实行动促进供应链的国际合作,保障供应链的安全和稳定并合作促进供应链绿色化,为能源低碳转型提供经济技术可行的方案。

推动碳市场链接合作。分享中国碳市场建设经验,研究中国与共建国家碳市场链接的可行性和挑战,设计路线图。。

完善绿色金融支撑保障。提升金融行业环境、气候风险评估及防范管理能力,完善海外投资负面清单制度,增强对海外绿色项目的融资支持力度,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

加强共建国家能力建设。通过“一带一路” 应对气候变化合作、绿色丝路使者计划等项目,支持共建国家低碳转型能力建设,加强相关领域专业知识和实地经验分享交流,推动与共建国家联合开展技术攻关、资源潜力评估及标准互认等。